企业管理培训,职业经理人培训的首选 !职业经理人的必修精品课程

职场四段论

    在我纵深20年、横跨多个行业的职场生涯中,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,也有幸见证了他们职业发展的轨迹。我发现,职场人形形色色,从事的职位、在职的时间虽各不相同,但如果你深入体察他们的心态,实际上都能归为四类: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,“知道自己不知道”,“知道自己知道”和“不知道自己知道”。从菜鸟一路晋升至管理者,每个职场人都要经历这四种心态的转变,也就是下图中从第一象限到第四象限移动的过程。这个看似大白话的理论我姑且称它为“职场四段论”,它是我初入博雅公关时在一场培训课中了解到的,此后便对它念念不忘,时常将它作为一把标尺 ,丈量自己与他人的成长。 

 

    每个人都对不知道的事情表示恐惧,更惧怕自己不知道的这个事实 。作为企业领导者,你更容易害怕属下戳穿自己的无知,损害自己的权威。你当然希望自己是无所不晓的超人,在任何事上都得到员工的尊敬。但是人无完人,每个领导者都需要经历“从零到一”的积累过程。跨越这个过程所需得时长因人而异,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摆平自己的心态,正视自己的无知。

 

    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逐渐发现自己不知道

 

    职场中第一个阶段叫做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,简化为一个字就是“狂”。许多职场新人的身上都散发着这股狂劲儿。也不难理解,他们大多是名校毕业、履历优异的好学生,在学校获得各种肯定,鲜少尝到失败的滋味。回想自己职场的开端,我纵然收获了自小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所带来的甜头,但也难免陷入过 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的自满情绪中。

 

    记得初入博雅公关时我刚留学归国,心气颇高。虽然之前没读过一本关于公共关系的书,但凭借我在海外留学的金字文凭,外加在联合国公关部的工作经验,我心想公关能有多难?!谁承想,入职后一周我就被老板晾在一旁,无所事事。眼看到了第二周,我如坐针毡,开始主动地寻找工作切入点。我大胆向老板征求同意,就当时邓小平去世这一新闻事件写一篇英文的分析,题目就叫“邓后的十年”。现在回想起来,自己当时的老板想必一定对这野心勃勃的选题心存疑虑。但谁知道他看到成品后只改了一个标点符号,就发给了十几家英特尔、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客户。客户看后纷纷给出好评,还提议将类似的宏观分析变成长期性的服务。于是,在当时MD的推动与支持下,我这篇年少轻狂的作品竟成为“博雅中国通讯”的雏形。此后的每周我针对不同行业进行观察分析,将这个栏目做得风生水起,最后竟然将其发展成为收费业务,赢得一大批忠实客户。这一有远见的尝试使我刚一入行就取得了公司及客户的信任,随之而来的得意之情可想而知。当时的我信心爆棚,心想没有什么是自己搞不定的。

 

    但是,在攻克一个高峰后,倘若不保持动力,接踵而至的便是低谷,我的故事也不落俗套。

 

    时值入行半年。当我还沉醉在上一番成就中时,我便遇到了瓶颈。随着业务的深入,我逐渐意识到,提供咨询和写通讯是两码事。当时我们的客户——一家国外的保险公司——计划开拓中国业务,向我们寻求专业意见。我们给出了一个笼统的对策,那就是“建立合资公司”。至于建立合资公司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细节,比如保险业中谁是监管者、监管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、公司如何实现盈利等等,我一无所知,一下子从风头浪尖跌入谷底。幸运的是,我所在的公司非常重视员工培训,为我们这些新兵开设了一些实用课程,从写报告、美化格式、活用小标题这种行之有效的小窍门,到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这种大议题,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我们。我像海绵一样尽可能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,才发现职场中有太多学问,都是我在校园中不增接触到的。

 

    某次机会我参加了一系列培训,帮助CEO接受应对媒体采访,学习时间长了居然晋升为培训师。在熟悉了记者时而进攻时而防守、时而温柔时而强硬的采访风格后,我开始辅导CEO如何招招化解,教他们通过引用数据、引用名言、引用书籍等技巧应对各类采访。在这些技巧的武装下,我在培训客户时底气更足,而从客户频频点头的专注神情中我也体会到了学海无涯的真意。

 

    随知识积累而来的是心态的转变以及自我认知的重新定位。记得某次我向一位客户做常规性报告,他连珠炮一样抛出问题,我答到第四个就碰了壁。他说,“你能回答几个问题,就代表你的深度到了哪里”。之后他仍然礼貌地问完准备好的十个问题,然后告诉我,“只有当你能够回答全部十个问题时,才证明你对这个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”。这番直白的告诫令我羞愧难当,我意识到自己过分乐观,于是开始苦读、苦学、苦问的“职场苦旅”,开始刻苦地加深对产业的了解,更逐步形成了自我学习精神,深挖每个事件背后的逻辑,主动寻找客户的痛点。当我再次与这位客户开例会时,我不但回答出了他上次问的10个问题,甚至对他追加的五六个问题都对答如流,赢得了客户的肯定。客户尖钻的问题在他人看来是压力,在我看来则是推动我不断学习的动力。

 

    我在跨行业转型时,更需要摆平心态,承认自己不知道。当我从媒体跳到对冲基金时,我受到很大冲击。对冲基金的策略之多之复杂,令人眼花缭乱。什么叫标准方差?什么叫波动率?他们的定义是什么?有多少种策略?什么叫风险配置、风险平衡策略?种种复杂的定义与策略都需要我快速吸收。当我坐镇高管会议上,听到耳边陌生的专业词汇时,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,我又成了新领域的门外汉。不管职位高低,如果我无法快速并深入汲取专业知识,就无法赢得员工真正的信服。因此我养成一种习惯:每当我进入全新的行业时,我都会高强度地读两三个月书,拒绝一切来访。尽管公司都会提供on-the-job training,但是谁都知道,基本功要自己埋头苦练方能打牢。作为一名高管,没有人会逐一为你讲解理论,脑海中有没有干货旁人一看便知。因此你只能通过读书、与员工沟通、虚心提问来加深领悟。

 

    就这样,我在“不懂—询问—>理解”这一残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成长,进入了职场的下一个阶段“知道自己知道”,开始收获良好得学习习惯给我带来的成功。

 

    知道自己知道:阅读不息,搜索不止 

    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后,我积累了更多行业与管理经验。此时的我与他人交流时,不仅能够平等自如地对话,做到既不轻视亦不仰慕,还能时不时带来令自己与对方惊喜的言论。这归功于我在职场内外的知识积累,有些只是小动作却从未间断。这时我意识到,自己已经进入到了第三阶段——“知道自己知道”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面对客户时谈笑自如的自信,是要以长期的知识积累为代价的。

 

    有人会问,既然你已经是企业领袖、行业翘楚,什么都知道了,为何还要不断学习?在我看来,是否具备学习的动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程度。我的好奇心是种与生俱来的本能,也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。我常笑称自己得了“信息饥渴症”,对事物的好奇程度常令我抓狂。如果我不搞清楚一件事,就一定要刨根问底,不弄明白来龙去脉不罢休。正因为我始终保持信息饥渴的状态,才得以吸纳庞大的信息量。许多人认为,只有职场那些事或者行业那些事与自己有关,其他发生在科技、哲学、人文领域的进展与自己毫无干系。但是在我看来,任何有关世界的问题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。

 

    我的好奇心不是职场养成的,更多受到了父母的影响。我父亲是天体物理学家,因此我从小就对他所研究的领域充满好奇。记得我刚刚看完今年奥斯卡大热,讲斯蒂芬霍金的《万物理论》后,我赶忙找来了他所著的《时间简史》和《伟大设计》看了一遍。虽然内容艰深,但我努力想明白他的理论。我的这种行为没有受到任何人为因素驱使,完全出于纯粹的好奇心。霍金的著作勾起了我作为一个外行继续研究时间理论的热情,所以现在我又开始读爱因斯坦的《狭义相对论》。平时工作繁忙,因此我都抽出在车上、飞机上、和晚上在家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。

 

    除了阅读,我执迷于搜索,没事就用百度搜索我不懂的词条。许多人遇到问题会说“到时候我就查一下”,但是没有好奇心趋势,你就永远不会查,与你邂逅的知识点也就这样石沉大海。我的“到时候”就在当下,就是现在的这一秒。回到《时间简史》的例子:当我读到singularity(奇点)这个词时我不理解,于是马上去查,了解它在物理学中的意思是指时间和空间最后交集的一点。这个知识点可能与我目前的工作无关,但是如果哪次我和物理学家交谈时,对方提到了这个话题,我不但能理解,还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。

 

    学海无涯苦作舟。和阅读一样,初入行业时你经常碰壁,就是因为积累得远远不够。你需要不断接受培训,向同事、老板、公司索取知识与经验(也就是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楚的过程),助推自我成长。成熟之后你就需要给予,为公司及行业带来额外价值。比如我掌舵MTV时,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与知识积累,帮助公司实现了许多他们过去在中国做不到或没想到的业务。

 

    不知道自己知道:真正知道的人,是会提问的人 

    我深谙“提问”的力量。掌握的知识越多,你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,能引导出有价值的洞见。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:那些真正的智者,从不会卖力推销自己的观点,却总能问出引人深思的好问题。

 

    当你的问题连专业人士都答不出时,你就可能提出了那个伟大的猜想。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一个猜想。比如什么是时间?时间是有始有终的,还是有始无终的?是有序的,还是无序的?普通人虽然不用奢望回答这些问题来获得诺奖,但是它们都是同每个人的生命相关的问题。

 

    因此,不管你做哪种工作,位居何职,都要对你所在的世界抱有好奇心,这种好奇不应局限于你的comfort zone。在搜索变得如此便捷的今天,我们可以把知识碰撞的每一点都延展为获取知识的机会。读《时间简史》时你不一定,也肯定不能理解每一句话。但是当你对凡事抱有好奇心时,你就成为了一个有趣的人,一个有正能量的人。谁不喜欢与有趣的人相处?学习的技能无关记忆力,关键在于信息量的吸收。只有大量吸收信息,你才能对其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,将有用信息与他人反馈和分享,最后启发他人。

 

    当然,在职场上你需要有专业的好奇心,能够把好奇转化为知识,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。我对身处不同阶段的职场人都有一个建议:拥有80%的专业好奇心,然后把20%留给人生。我觉得世界上最美妙的事,是你能在任何一本书中找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。当你找不到答案时,你或许就找到了伟大的猜想。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,只要你够勤奋,都能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。

 

    我在面试新人时,首先看面试者有没有好奇心,专业知识都是次要因素。和以古怪面试问题出名的谷歌一样,我喜欢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,比如:

 

    ABC三个国家,每个国家有三个人。A国家人民收入是203040B国家是202530C国家是204060,那么你能否告诉我,这三个国家那个社会福利最好?

 

    这道题最后寻求的是一个公式,因此大多数面试者一拿到这个问题就开始计算各种平均值与方差。还有些人则会反问,向我索取信息。这一个小动作就反映了面试者的差异。有些人顾及到我们身份的差别,不敢向我提问。但是专业的面试官按规则办事,规则并没有不允许提问。通过这种面试法,我试图探寻一个人的inquisitive mind,也就是内在的好奇心。有没有好奇心,在提问那一刹那就能充分体现。当然,想提出好问题还需要胆量,就像传奇女记者法拉奇,不管面对地位多高的采访者,她都不畏惧问出最尖锐的问题。我想告诫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职场人,面试时很多问题的动机是为了了解你的性格、胆量,以及你对知识的欲望。如果不抓住提问的时机,你就可能失去很多寻找线索的机会。

 

    还有一个例子,是我在做客杨澜的“天下女人”栏目时讲过的,叫做“如何利用问题做好销售”。当时我给观众提出了一个命题,“通过五句话卖我一张桌子”。上台的观众说的不外乎”李总,你家真漂亮!我这有一张桌子,又便宜又好,适合你家的装修风格,你买么?”我想告诉广大销售从业者,或者任何想推销出点子的人:这种推销方式不会有人买账,因为你没有问我任何问题,因此你的sales pitch不论多精彩,也无法激发我的同理心。

 

    作为一名成功的高管,你需要花很多时间管理员工,因此如何发现员工的隐含价值就变得尤其重要。进入最后一个阶段,也就是“不知道自己知道”时,你的智慧会通过你提出的问题体现,这是成熟管理者潜移默化培养的一种能力。高水平的人不是给出精彩答案的人,而是能问出好问题的人。我们的教育制度与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现在的很多学生不会提问。所以,再不趁职场打拼时积累知识,锻炼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勇气,就为时已晚。所以说到底,这四个纵贯职场的阶段正是从不会问问题到会问好问题的阶段。

 

    此外,作为一名女性高管,我尤其想对所有职场女性说,keep working!不管你所从事的工作薪水高低,保持投入的工作状态能够促使你不断学习,保持对行业与世界的好奇心。哪怕选择做家庭主妇,也要找到令自己发狂的兴趣或爱好,树立自己有趣又独立的人格。平衡家庭与生活虽然充满挑战,但是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 

    作者|李亦非,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  来源|领英洞察

 

电话:0512-86883333
E-mail:sz-jfl@126.com
网址:www.4000611181.com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极具上升潜力的部门经理以及成长中的职业经理人
 各大中型企业中高管理人员或高层干部
 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
招生要求:专科以上学历、具有
3年以上管理经验;本科以上学历、具有2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。
教学安排:所有课程模块中任意选择8个模块组合学习,学制8个月,每月利用周六、日集中1-2 (2-4天)授课。
学习方式:采用案例互动的教学模式,全新的面向研究、分析和模拟演习的提升理论,将巩固学员的工作经验,强化培训效果。
教学管理:课程的前期、中期和后期,均有专职的课程顾问为您服务!
培训地点:苏州学区:苏州独墅湖高教区